误区四:将成本降低理解为大刀阔斧地削减机构、精简人力、减少福利,并以此作为改革魄力的标志
中国企业管理通常比较粗放,资源使用效率较低,因此,加强成本管理对于企业盈利至关重要。
但是,降低成本的真谛是提高投入产出率,而不是一味提高投入产出系数,也不是一味压缩成本。让人遗憾的是,很多企业成本管理却步入误区,特别是在人力成本管理方面,想马儿跑得快,又想马儿少吃草,这可能吗?其结果只能是逆向淘汰,劣币驱逐良币,成为同行的人才培养基地。
什么是适宜的成本,稍微有点经济常识的人都应该懂得:付出一定的费用获得的回报越高则成本越低,付出的费用如果不能带来回报,就是浪费。用人成本,不是从企业给付工资的高低来判断成本大小的,而是以员工为企业贡献的价值大小来判断。
误区五:缺乏动态、全面分析成本的视角与规划
企业除在某一时间节点进行成本行为分析之外,还必须考虑价值活动的绝对成本和相对成本随时间变化的情形。有的改善措施在某个时间点对成本下降效果明显,但随着时间推移,效果呈现快速衰减的现象。如有的企业为了增加生产效率而让设备超过设计速度运转,结果造成设备提前劣化直至报废。
企业可通过动态分析成本,预测价值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可能发生的变化,并迅速采取相应的行动使自己处于成本优势的地位。保证成本优势的持久性,防止竞争者模仿,取决于降低成本的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。产品规模、优势的系统性、专有技术成本比其他成本驱动因素更具有持久性。
通过多个价值链环节的相互作用而取得的竞争优势,可以使竞争者难以模仿,使企业保持持久的成本优势。因此,判断成本降低的效果不能仅局限某个时间节点。
误区六:成本降低因素的相互矛盾、交叉影响
企业在降低成本时,因为缺乏整体规划、事前规划,往往导致以相互矛盾的方式来降低不同环节的成本。
他们试图增加市场占有率,从规模经济中获益,却生产了多种多样规格的产品,结果反而增加了管理成本,降低了规模效应。他们将工厂设在靠近消费者的地方以节省运输费用,却因产量分散而导致生产成本反而增加。
同时,由于产品成本的差异性往往影响其在不同市场销售的竞争力,企业可能对某些产品或客户定价过高,而对其他产品或客户给予价格补贴,无意之中的价格交叉补贴往往使竞争厂商有机可乘。
中国是制造业大国,关于“中国制造”的话题自然经久不息。目前,高端制造业得到国家政策倾斜,依托自身工业基础,可以说后劲十足,增长迅速。
而中低端制造业缺乏技术、品牌和市场地位,在竞争中随波逐流,艰难求生,且中低端制造业恰恰是我国制造业的主体,他们在技术创新、产业升级尚无大的突破的前提下,如何立足自身优势,避开短板,通过高效资源整合,从竞争中突围,并透过成本良性下降,赢得竞争利润,从而为下一步发展创造机会,则是大家共同关注与解决的问题。
企业应该调整采购供应商系统,多吸收、引进先进的供应商管理理念,提倡一种双赢机制。
一堂凝聚人心,坚定信念的实效课程。 一次激发内驱,解锁潜能的难得机遇。 一套洞察市场,趋势预判的实用工具。
企业进行培训,是为了团队更新思想观念、转换思维方式、提升工作能力和绩效、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,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,而实施有计划、有系统的培养和训练活动。是提高管理水平,推动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。 怎样才能做好员工培训呢? 中国建材商学院,作为长期为全国建材行业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的专业机构,分享三点心得,供参考。 一、有人负责、做好计划 要指定相对内行的人员负责企业培训工作,以保持培训
4月30日,贵州天山水泥有限公司2024年第二期营销能力提升培训班圆满结束。 贵州天山水泥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博出席开班仪式并作动员讲话,强调了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,培训对于打造营销队伍,提升业务能力,推动公司发展的